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
互联网导师张学宁课程落地吗

发表时间:2025-08-19 10:29:53

新人入行,眼里只有订单与排期,把营销简化为低价、满减、团购、体验券,以为便宜就能换来客流,结果发现自己永远活在促销季的夹缝里,利润像蒸汽,在开门的一瞬散得无影无踪。他们尚未意识到,服务是无形的,但体验是长脚的,真正决定复购的并不是折扣,而是“被看见”的确认感,可惜段的人只看见了人头,没看见人头背后那条情绪曲线。经历过差评、退单、社媒翻车之后,他们开始怀疑“顾客就是上帝”这句话,于是疯狂寻找差异:仪式感、个性化、惊喜点、情绪、社交货币、人设标签,每一项都被拆成更细的剧本,试图用加法拼出一个“非来不可”的理由。他们学会用旅程地图把触点切成进店前、等待中、服务时、结束后,再用红黄绿三色标出痛点痒点爽点,仿佛只要体验足够丝滑,顾客就会永远忠诚。

然而第二段的痛苦在于,触点越多,缝隙越大,每一次排练都像高空走钢丝,风一吹就失衡,他们像在一间没有窗的屋子里贴满镜子,越努力越看见自己的焦虑,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,体验之外还有记忆,记忆之外还有比较,比较之外还有预期,预期之外还有身份,身份之外还有时代,世界永远比剧本复杂。从迷雾里走出来的人终于承认:服务就是服务,逃不过需求,逃不过预算,逃不过时间。于是他们不再执迷于做加法,而是做减法,把冗余的流程砍掉,把不贡献体验的环节砍掉,把不赚钱的项目砍掉,留下一条最锋利的链,像一把细镊,只捏最敏感的情绪。他们开始研究排队,研究等待心理学,研究灯光色温对情绪的影响,研究背景音乐BPM与翻台率的关系,甚至研究服务员微笑露几颗牙齿最真诚,

因为他们知道,只有在大趋势到来之前提前半步,才能在潮水涌起时站上浪头。第三段的人不再追求每一次都惊喜,而是追求在失望的时候少扣分,在满意的时候多加分,把概率拉到对自己有利的一侧,用时间换空间,用纪律换利润。当纪律已成习惯,他们开始把目光从门店移向社群,从社群移向文化,从文化移向情绪。他们懂得,服务业的定价权从来不只在成本,而在符号,在认同,在话语。于是他们学会讲故事,讲都市孤独需要陪伴的故事,讲打工人午休需要治愈的故事,讲银发族退休需要尊严的故事,讲新中产周末需要松弛的故事,每一个故事都在放大需求,而需求就是客流。他们与KOL称兄道弟,与KOC推杯换盏,与平台互通有无,与媒体共享热搜,把原本枯燥的功能包装成扣人心弦的连续剧,让市场跟着他们的剧本起舞。第四段的人明白,购买不是被说服出来的,而是被感染出来的,只要足够多的人相信故事,故事就成真,而他们已经提前买好了流量,等着观众入场。

故事讲久了,他们会发现听众也会疲惫,于是开始亲手创造故事。在门店里植入气味记忆,在APP里嵌入游戏化任务,在会员体系里埋彩蛋,在社群里养号,把一条隐形的链从停车场一直延伸到朋友圈。他们不再满足于赚服务费,而是赚整条链的息差、利差、数据差、会员差,甚至情绪差。他们用DTC绕过中介,用私域绕过平台,用制绕过淡旺季,把风险切成无数小块,分散到每一个愿意的消费者。第五段的人早已不把“接客”当作目的,他们把接客当成一张邀请函,邀请对方走进自己布好的局,只要对方进群,后面每一次触达都会自动发生,直到退无可退,只能按照他们的节奏继续复购。


联系我们

微信咨询

fm0645

邮箱咨询

3113995028@qq.com

微信号
公众号
鄂ICP备19010743号-2 ©2025 优企猎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