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导师张学宁课程可不可以发表时间:2025-08-16 10:36:25
在流量被无限切分的年代,品牌不再拥有永恒的中心位置,消费者手指的一次滑动就可能让它消失于屏幕边缘。过去的营销是“告诉”市场我是谁,现在的营销是“邀请”市场一起定义我。这个定义过程不再是线性的,而是一场多线程、多角色、多场景的共谋:平台算法、达人内容、用户评论、售后体验、甚至物流盒上的一句文案,都在同时书写品牌的含义。因此,任何营销方案的步,都不再是“我要卖什么”,而是“别人想参与什么”。把产品拆成可参与、可共创、可炫耀的积木,再把这些积木交给市场重新组装,品牌才能被真正记住。 要让市场愿意参与,必须先把“”翻译成“利益”。是内部的、抽象的,利益是外部的、具象的;像说明书,利益像一张优惠券;需要教育,利益只要一眼。把转译成利益的过程,是一场对人性弱点的精准点穴:贪、懒、装、怕、好奇、从众、稀缺。贪对应折扣与返利,懒对应一键下单,装对应社交货币,怕对应风险承诺,好奇对应悬念式内容,从众对应销量榜单,稀缺对应限时。七根钉子钉下去,就被牢牢钉进用户心智。但注意,利益必须可被验证,否则钉子会生锈。因此营销方案里要预埋证据链:权威认证、真实测评、用户晒单、第三方数据,用可复现的细节把利益坐实,再用情绪放大器把利益推向。 情绪是流量的发动机。没有情绪的流量,只是曝光;加了情绪的流量,才会裂变。情绪有正负两极,正情绪让人想,负情绪让人想吐槽,两者都能带来传播,但正情绪的留存率更高。制造正情绪的方法有三:超预期、仪式感、身份认同。超预期是把60分的产品做出80分的体验;仪式感是把80分的体验拍出100分的故事;身份认同是把100分的故事变成用户自我标签的一部分。把这三步做成一条流水线,就能让产品从功能层上升到情感层,再上升到观层。当用户把品牌当成自我表达的道具,营销就进入了“自来水”阶段,预算开始递减,声量却反向递增。 但情绪不是凭空而来,需要场景触发。场景不是物理空间,而是心理脚本。同一杯咖啡,在加班午夜是续命燃料,在周末午后是社交货币,在旅行Vlog里是文艺滤镜。营销方案必须把产品拆进不同脚本,让同一SKU长出多张面孔,每张面孔匹配一组关键词和一段故事。脚本写好后,用数据找人:社交平台的搜索框、评论区、弹幕、,都是脚本验证器。找到正在讨论这些关键词的人,把内容像钓鱼一样精准抛过去,再用或社群做二次收口。场景投放的奥义在于“小切口、深渗透”,不要试图一次性覆盖所有人,而是让一小撮人先狂热,再借他们的狂热去点燃外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