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裁培训讲师张学宁老师内容有哪些发表时间:2025-08-14 11:18:48
互联网营销是一场在比特洪流中展开的无限游戏,它不以一次易为终点,而是以“关系复利”为核心,把每一次点击、每一次停留、每一次都变成下一次传播的燃料。过去我们谈营销,总习惯把它拆成“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促销”四格表,如今这四格表被流量池、算法、社群、内容、数据五个漩涡同时搅动,边界融化,规则重写。要想在混沌里找到秩序,可依靠的是一套“自洽且可进化”的底层操作系统:以人为中心,以内容为接口,以数据为血液,以技术为骨骼。这套系统的步,是承认注意力早已碎片化,用户不再是被动的受众,而是拥有信息选择权的“游牧民族”。他们滑走只需0.2秒,却可能为了真正共鸣的故事停留20分钟,甚至主动成为分销节点。所以营销人必须忘掉“漏斗”,改用“飞轮”思考:先找到最小单位的真实需求,再用最小成本的叙事点燃最小可行社群,借由社群的共振把产品打磨成符号,最终让符号自我繁殖,飞轮越转越快,边际成本趋近于零。 如果把时间轴拉回到2003年,的“开店”政策次让中小商家拥有了面向全国市场的货架,也次把“流量”这个词写进了商业史。那时的流量是粗放的,谁抢得到门户网站首页的 banner,谁就能在“人找货”的搜索逻辑里躺赚。当智能撕开时空裂缝,2012年上线,图文内容开始以关系沉淀私域,品牌次可以绕过平台直接触达用户,流量的所有权出现松动。紧接着2016年快手直播带货、2018年抖音算法推荐、2020年号打通十二亿社交链,三浪叠加,把“货找人”的推荐逻辑推向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却押着相似的韵脚:每一次入口迁移,都伴随注意力重新定价,旧的投放预算一夜之间蒸发,新玩家用内容杠杆撬动流量,完成穿越。今天,我们站在全域经营的拐点,公域像广场,私域像客厅,广场负责高声量获客,客厅负责深关系留存,两者之间需要一条“无痕转场”的暗道,这条暗道就是人格化 IP。只有 IP 能把广场上的匆匆一瞥,升级为客厅里的促膝长谈,把路人转化为信徒。 人格化 IP 并不是简单地在镜头前露脸,而是用持续一致的输出,把品牌抽象的核心利益点翻译成用户日常可感可互动的情绪符号。它有三个衡量维度:可识别性、可代入性、可繁殖性。可识别性来自差异,要么视觉锤一击即中,要么口号锤深入人心;可代入性来自真实人设,敢于暴露瑕疵,敢于表达立场,让用户觉得屏幕对面不是而是朋友;可繁殖性来自母题结构,一个母题可以裂变出无数内容切片,像漫威宇宙那样,每个角色都能单独拍番外,又在关键节点集结成事件。以李佳琦为例,“口红一哥”只是起点,真正让他穿越周期的是“所有女生”的集体代入感,以及“OMG 买它”这套可到任何 SKU 的语音模因。当 IP 完成原始积累,下一步就是“破圈”,把私域情感货币兑换成公域社交货币,方法有三种:造梗、联名、事件。造梗是把品牌词根植入流行语,让用户在二次创作中自发传播;联名是用跨界稀缺性刷新认知,把两个原本平行的受众群折叠进同一条时空隧道;事件则是用公共议题制造群像情绪,把品牌从消费语境推向文化语境,实现共振而非单纯利益驱动。 所有内容都在争夺注意力,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沉淀资产。要让内容从消耗品变成资产,需要一条“可检索、可复利、可迭代”的供应链。可检索意味着内容必须寄生在关键词上,标题、标签、字幕、评论都要预埋搜索词,让长尾流量在三个月后还能找到你;可复利意味着内容可以被算法二次推荐,被用户二次创作,被品牌二次投放,每一次循环都带来新的增量;可迭代意味着内容可以被数据解构,知道哪五秒流失率,哪一句台词带来了峰值转化,下一条可以针对性地优化。这套供应链的底座是“工程化创作”:把爆款元素拆成颗粒度极小的数据标签,脚本、镜头、BGM、封面、发布时间全部模板化,团队像运营工厂一样运营创意,保证日更不枯竭。听上去很冷酷,却是能把不确定性压缩到可控范围的方法。字节跳动内部有一条“内容工业化”准则:任何创意如果在三天内无法被复用、三十天内无法被量化、三个月内无法被迭代,就直接砍掉,情感再动人也不值得留恋。 |